7月20日,淮阴工学院机材学院博爱青春“髓”光行动志愿队携手南京市六合区红十字会、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博爱青春·星火计划志愿队,用一场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亲子互动,将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化作可触可感的实践,让博爱青春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 扎根生长。
“博爱青春,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要让善意看得见、摸得着,更能学得会。”活动伊始,志愿者们便用这句话点明了主题。针对暑期高发的溺水隐患,他们没有选择枯燥的理论宣讲,而是把课堂变成了“情景剧场”:志愿者扮演不慎落水的“遇险者”,家长和孩子则化身“救援小队”,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如何判断环境、正确抛掷救援物。
最令人期待的“变废为宝”环节,成了诠释“博爱青春”实践性的绝佳注脚。桌上堆满的空塑料瓶、浮力绳和剪刀,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有了新使命。“大家看,把瓶子灌满水,既能增加重量方便投掷,又能让落水者抓住浮力!”志愿者一边演示打结,一边讲解原理。孩子们立刻拉着家长行动起来:有的孩子踮着脚给瓶子灌水,家长在一旁帮忙扶稳;有的一家人分工合作,爸爸剪绳、妈妈系瓶、孩子负责检查是否牢固。当一个个原本要被丢弃的塑料瓶,被系成一串结实的“救援绳”时,孩子们举着成果欢呼:“这是我们的爱心救生圈!”此刻,“奉献”不再是抽象的词汇,而是亲子协作中传递的默契,是变废为宝里蕴含的智慧,更是博爱青春项目“让善意落地生根”的生动实践。
实操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。六合区红十字会的专业讲师手把手教大家按压位置、力度和频率。其中一位小朋友一边盯着志愿者的示范,一边纠正爸爸的动作,小小的手掌按在模拟胸上,眼神里满是认真。而淮阴工学院的志愿者们则在一旁耐心辅助,他们有的跪在地上调整假人角度,有的用手比划着按压深度,额头上的汗珠映着孩子们专注的脸庞——这正是博爱青春“大手拉小手、青春传帮带”的生动写照。
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,让‘博爱’不仅是成年人的责任,更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底色。”淮阴工学院机材学院志愿者傅长远说。活动最后,孩子们举着自己制作的“塑料瓶救援绳”合影,瓶身上的红十字标识,像一颗颗发光的星星。而家长们手机里存着的,不仅有孩子学习急救的视频,更有志愿者们弯腰示范时被汗水浸湿的背影。
从一根绳子的打结方法,到一次心肺复苏的按压节奏,再到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,这场活动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博爱青春项目的核心:以青春之力践行人道关怀,用点滴行动传递奉献精神。当孩子们抱着救援绳说“以后我也能救人啦”,当家长们表示“回家要教邻居一起学”,我们知道,这份跨越校地的青春大爱,早已顺着那根小小的塑料瓶绳子,悄悄蔓延到了更广阔的地方。